- 行業動態
五月份,隨著“立夏”節氣的來臨,全國的氣溫、水溫將逐步升高,各地普遍進入生產旺季。根據近幾年同期全國水產養殖病情測報數據,對五月份易發疾病進行了預測并提出了防控措施建議,供參考。
一、病情預測
五月份水產養殖應該重點關注鯉春病毒血癥、鯉浮腫病、鯽造血器官壞死病、錦鯉皰疹病毒病、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草魚出血病、白斑綜合征等病毒病,同時也應該關注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爛鰓病、赤皮病、細菌性腸炎病、鏈球菌病、急性肝胰腺壞死病等細菌病,以及小瓜蟲病、黏孢子蟲病、指環蟲病、車輪蟲病等寄生蟲病。另外,今年2月以來,湖北、浙江、廣東、廣西等省份的局部地區養殖的黃顙魚、草魚、鱸魚等發生大量死亡情況,需持續關注。
(一)魚類疾病
1.鯉春病毒血癥::主要發生對象為鯉、錦鯉、金魚等,發病水溫在8℃~20℃,尤其在15℃~17℃易發生。鯉主養區需重點關注。
2.鯉浮腫病:病原為鯉浮腫病毒,主要危害鯉和錦鯉,發病水溫為7℃~28℃,水平傳播是其主要傳播途徑,發病急,死亡率高。各鯉和錦鯉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3.鯽造血器官壞死病: 病原為鯉皰疹病毒II型 ,主要危害鯽、金魚及鯽雜交變種,水溫10℃~33℃均可發生,其中以22℃~28℃最為嚴重,主要傳播途徑是水平傳播。江蘇、湖北、北京等鯽主養區需重點防控。
4.錦鯉皰疹病毒病:病原為鯉皰疹病毒Ⅲ型(又稱錦鯉皰疹病毒),主要危害鯉、錦鯉及其變種,水溫18℃~28℃時易流行。廣東、北京等鯉和錦鯉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5.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病原為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主要危害虹鱒幼魚,3月齡內的魚易發病,并造成大量死亡,水溫在8℃~15℃時易流行,可通過糞便、尿液和黏液等水平傳播,也可通過魚卵垂直傳播,帶病毒苗種流通是該病快速傳播的主要原因。各鮭鱒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6.草魚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魚魚種及青魚,發病水溫為20℃~30℃。在水溫高于20℃時流行,25℃~28℃為流行高峰。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地草魚主養區需加強防控。
(二)甲殼類疾病
1.白斑綜合征:一般水溫在18℃~30℃時易暴發,主要危害對象為南美白對蝦、中國對蝦、日本對蝦、克氏原螯蝦等,沿海對蝦主養區需重點防控。另外湖北、安徽、湖南、江蘇、江西等地的克氏原螯蝦主養區也需要加強對該病的防控。
2.急性肝胰腺壞死病:是一種危害養殖蝦類的細菌性疾病,主要危害對象為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和中國對蝦等,目前我國主要海水養殖蝦類地區均有該病流行,死亡主要發生在放苗30天~35天以內,常為急性死亡,而且死亡率高達100%,經口感染是該病原水平傳播的主要途徑。對蝦主養區需重點防控。
二、防控措施
(一)預防
1.加強水質管理:注意改良池塘底質和水質,培養出“肥、爽、嫩、活”的水體,為魚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增強魚的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有條件的養殖戶應該制定完善的換水制度,根據水質的變化情況,及時向池塘注入新水,保證水質過關。養殖期間,視天氣、水溫、攝食情況,增氧機每天適時開啟,調節水中的氧盈和氧債,維持優良的水體環境。
2.加強飼養管理:結合養殖場的流行特點和流行趨勢事先選擇藥物進行預防,做好水體的消毒工作。杜絕不合理的藥物使用現象,養殖生產操作過程中,謹慎操作,避免魚體受傷。
3.關注天氣變化:各地要密切關注暴雨等突發性天氣預報,及時加固養殖設施。暴雨期間,要謹防池塘、網箱等水體缺氧,關注養殖動物的應激性反應,增強魚體免疫力。
4.及時報告疫情:在生產過程中,一旦發現養殖品種出現大規模發病和大量死亡現象,要及時向當地水產技術推廣部門(水生動物疫病防控機構)報告,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診治,明確具體致病源后選擇對癥藥物進行治療,確保治療的針對性,并采取相應措施防止病情的擴散。
(二)治療
在水產動物養殖的過程中,對病害要堅持以防為主。漁藥的使用,要針對不同的養殖品種、不同的規格、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如水溫、pH值、溶解氧、鹽度等)使用不同的藥物。
(三)應急管理措施
1.發現魚有發病跡象,及時撈出進行無害化處理。
2.采取增氧措施,保持水體中氧氣充足。
3.養殖工具定時消毒和曝曬,工具專池專用,避免交叉污染,養殖尾水需經消毒處理后排放,控制疾病傳播。
4.發病時,減少投喂量和投喂次數,謹慎使用消毒劑、抗菌藥物、殺蟲藥物,不要移動,以減少應激。
5.養殖戶可以在發病初期及時捕撈健康成品上市,減少經濟損失。
必要時可借助全國水生動物疾病遠程輔助診斷服務網(www.adds.org.cn)了解相關疫病防控常識,收看相關專家講堂。
來源: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