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爱稳定资源365_国产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_a级片免费网站_国产免费一级一级 - 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English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電話:020-31025260 
傳真:020-89232023 
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化龍鎮大觀園街8號202
  • 技術服務
肝胰腺壞死癥防控技術

肝胰腺壞死癥發生的直接原因是條件致病菌、有害理化因子和有毒藻類,而大量產生條件致病菌、有害理化因子和有毒藻類的原因是對蝦養殖生態系統問題??傮w來說,人工輸入的營養鹽與藻類和益生菌轉化利用、理化轉化、池塘底質發生的無害化作用要處于平衡狀態,影響環境容納量因素包括池塘剩余營養鹽(含池塘底部營養鹽的釋放)、單位時間營養鹽的輸入、藻類的吸收、益生菌的轉化利用、理化調控(包括排污)等方面,上述影響對蝦養殖生態系統的因素又受到天氣變化影響(臺風、暴雨、陰天、溫度劇變等),而呈現實時變化狀態,在早期生態系統和中期生態系統容易產生有害理化因子和條件致病菌脅迫,而晚期生態系統容易產生慢性有害理化因子脅迫。因此,HPNS防控技術是一項系統實時集成技術,要從養殖環境容納量、應對天氣變化、藻類多樣性、池塘硬件、管理措施等方面進行實時系統技術集成。以下從消除池塘清理,種苗篩選,早期生態系統、中期生態系統和晚期生態系統構建及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等方面介紹HPNS生態防控技術。

一、防控肝胰腺壞死癥養殖生態系統構建技術

1、徹底清理池塘

生長快的凡納濱對蝦品種的引進、養殖時間的縮短、冬棚保溫越冬對蝦養殖技術的成熟等原因,一些不適合一年二茬的對蝦養殖地區開展了一年二茬的養殖,適合一年二茬的對蝦養殖地區,也縮短了單茬養殖時間,忽視了第一茬對蝦養殖前池塘的清理,也沒有時間或忽視了第二茬對蝦養殖前池塘的清理,造成營養物的富集和有毒有害物質的累積,增加了池塘對對蝦的環境脅迫,減少了池塘到達養殖環境容納量的時間,也就縮短了對蝦中期養殖生態系統的時間,對蝦養殖過早的進入了晚期生態系統,形成了有害理化因子的脅迫,同時中期生態系統抵抗天氣變化的能力減弱,也容易形成條件致病菌的脅迫。在養殖對蝦前,一定要遵循池塘清淤、洗塘、翻塘、曬塘、生石灰處理、水體泡塘(泡后排水)等傳統的處理技術進行池塘清理,時間一般需要30天左右(地膜池塘不用)。池塘清理的主要目的是減少池塘有機物及提升養殖容納量。池底營養鹽和有毒有害物質的累積是池塘老化的主要標志。

2、前期生態系統的構建

前期生態系統包括放苗前培水和大量對蝦開始到箏網攝食這段時間。一般情況下,前期生態系統的特征是缺乏持續支撐有益藻類和益生菌繁殖的營養鹽,維持藻類多樣性的營養鹽成分不平衡,對蝦可攝食的枝角類、橈足類浮游動物不豐富??偟谋憩F為生態系統對天氣變化應激能力弱,天氣變化容易導致藻類大量死亡,造成有害理化因子和條件致病菌的急性脅迫。這是對蝦苗種投放后容易發生肝胰腺壞死癥的主要原因。

1)放苗前水體處理和培水

(1)池塘進水后用3ppm敵百蟲(1ppm為每立方水體1g)和50ppm茶麩處理水體,毒殺雜魚和雜蝦。

(2)利用生物酵素肥施基肥,如發酵雞糞、速效肥水王、肥而爽等。

(3)毒殺雜魚蝦約10天后,利用除臭顆?;蛩厩?號對水體消毒,消毒后2-3小時內立即使用一遍底質改良劑如水底凈、底改王、特效底改等。

(4)消毒后第3天培水:利用速效肥水膏+硅藻源+EM菌王或者(速效肥水王+氨基酸調水王+高效活水菌)進行培水,并使用一遍底質改良劑如水底凈、底改王、強效黑土精改良底質。

(5)2天后,用0.4ppmEDTA處理水體。

(6)水深約1米的情況下,透明度約50厘米,枝角類、橈足類等浮游動物比較多時可以考慮投放種苗。

(7)投放苗種前2-4小時,施用一次抗應激產品如應激誘食康+鈣能99或水產應激靈+鈣能100(配合解毒護水王更好)。

2)種苗投放后培水措施

(1)種苗投放后第3天,利用硅藻源+氨基酸調水王培養藻類;同時施用高科一號(或者EM菌王、高效活水菌)+碳源一號培養有益菌類;同時使用應激誘食康+鈣能99或水產應激靈+鈣能100(配合解毒護水王更好)。

(2)根據對蝦餌料生物(枝角類、橈足類等)多少確定人工飼料投喂時間,一般投苗后第5天開始投喂飼料,每天投喂2次,每次每萬尾蝦苗30g飼料。根據攝食情況增加飼料投喂量。

(3)待對蝦上箏網攝食飼料后,1天投喂3次。在投喂飼料3次/天的前1天(每天投喂2次的最后1天),施用一遍抗應激產品應激誘食康+鈣能99或水產應激靈+鈣能100(配合解毒護水王更好);同時2-3小時內使用除臭顆粒或水毒清1號進行一次消毒,消毒后2-3小時內使用一遍底質改良劑水底凈、底改王。

(4)開始每天投喂3次當天同時培水:利用高科一號或超級純菌(也可同時添加飼料、花生麩、麥麩一起發酵)發酵后的發酵液培水,或者使用碳源一號+EM菌王+氨基酸調水王培水。

 一般情況下,每天投喂3次飼料,對蝦養殖過程基本上進入了中期生態系統。人工飼料成為對蝦主要的營養源。

3、使用無特定病毒蝦苗,蝦苗進行弧菌檢測

    國家蝦產業技術體系6年多的檢測跟蹤,種苗檢出比較多的病毒有WSSV和IHHNV。蝦苗攜帶細菌數量與養殖早期種苗成活率有直接關系,也是養殖前期發生HPNS的原因之一,應該加強蝦苗病原檢測。

(1)WSSV、IHHNV、TSV、IMNV和YHV不得檢出(PCR一步法檢測技術、LAMP檢測技術、熒光定量PCR檢測技術)。

(2) 蝦苗(全長<0.5cm)用TCBS平板檢測,弧菌(黃菌)含量不能超過30 CFU/尾,副溶血弧菌(綠菌)不能超過3 CFU/尾;蝦苗(全長0.5-1.0cm)用TCBS平板檢測,弧菌(黃菌)含量不能超過50 CFU/尾,副溶血弧菌(綠菌)不能超過6 CFU/尾;發光細菌不得檢出。

4、嚴格控制苗種數量

凡納濱對蝦HPNS的發生與種苗密度有直接關系,在相同種苗密度條件下,按照傳統養殖管理技術,養殖生長快的品種與養殖普通品種,因單位時間投餌量不同,所造成的環境脅迫不同。按照現有市場上生長快品種的生長速度,養殖約70天,規格在60-80尾/kg;普通品種養殖到規格60-80尾/kg,需要100天以上。按照餌料系數相同計算,如采用相同的投放密度和養殖管理措施,養殖到70天,養殖生長快的對蝦品種池塘的環境脅迫約為養殖普通品種2倍左右,也就是相當于普通品種對蝦密度提高了1倍左右。如,在封閉式對蝦養殖模式(養殖期間只進水不排水),如果生長快品種投放5萬尾/畝,實際上相當于投放了普通對蝦種苗10萬尾/畝的環境脅迫,這在生產中是行不通的。不同養殖池塘和養殖管理技術,環境調控能力明顯不同。封閉式養殖模式環境調控能力最弱,養殖環境容納量比較低,也容易造成養殖中期生態系統比較快的進入晚期生態系統,且中期生態系統應對環境變化調控能力比較弱;全天候可進行水體交換的池塘環境調控能力較強,養殖環境容納量比較高,其中2畝以下高位池塘的環境調控能力明顯高于面積5畝以上池塘,單位面積養殖環境容納量也高于面積5畝以上池塘。因此,不同養殖模式和養殖管理措施(如換水等),投放種苗的密度應該有較大差異。建議凡納濱對蝦蝦苗的投放密度如下:

(1)封閉式養殖模式。凡納濱對蝦普通品種(土苗和二代苗)放苗密度3-5萬尾/畝,生長快的品種2-3萬尾/畝。

(2)高位池養殖模式。(1)小于2畝的池塘,普通蝦苗小于10萬尾/畝,生長快品種小于7萬尾/畝;(2)5畝左右池塘,普通蝦苗約7萬尾/畝,生長快品種小于5萬尾/畝;(3)大于5畝的池塘,相應苗種密度需要進一步減少。如果采用底層和表層聯合增氧,且池塘排污效果明顯,每天若干次排污,養殖中后期每天換水量超過15%,種苗密度可以增加到每畝20萬尾。

5、中期生態系統調控技術

對蝦養殖進入中期生態系統后,關鍵要應對天氣變化導致的藻類和益生菌大量死亡、藻類和益生菌功能明顯減弱,導致氨氮大量產生、條件致病菌大量繁殖,在1-3天內就會形成有害理化因子和條件致病菌急性脅迫,導致HPNS發生。同時,大量的餌料投入以及藻類所需要的營養不平衡,也容易導致有毒藻類產生,進而導致對蝦HPNS發生。因此,該階段要建立應對天氣變化生態系統,也要建立應對有毒藻類產生的生態系統,而且,要實時防控有害理化因子和條件致病菌的急性脅迫。具體參考措施如下。

1)暴雨、臺風、降溫天氣到來前4天需要處理水體

(1)第一天利用高科一號或者超級純菌(也可同時添加飼料、花生麩、麥麩一起發酵)(當天不施用,發酵48小時后施用);先施用水質凈化劑水速凈2010或水底凈、底改王,然后全池潑灑益生菌和藻類培養劑,如硅藻源+氨基酸調水王同時配合(碳源一號+高效活水菌)。

(2)第二天,施用抗應激產品如應激誘食康+鈣能99或水產應激靈+鈣能100(配合解毒護水王更好);2-3小時內進行消毒一次,使用除臭顆粒或者水毒清1號,消毒后2-3小時使用一遍底質改良劑如水底凈、底改王、過氧化鈣等。

(3)第三天,施用高科一號或者超級純菌(同時添加了飼料、麥麩、花生麩等)發酵液(第一天準備好的,發酵了48小時)。

(4)暴雨、臺風當天停料,暴雨和臺風天氣過后陰天小雨減少一半飼料投喂,晴天正常投料。降溫當天減少一半飼料投喂。

(5)臺風和暴雨天氣過后出現晴天,繼續調水:施用益生菌和藻類培養劑,如硅藻源+氨基酸調水王或者同時配合(碳源一號+高效活水菌)。

2)如果池塘水體出現渾濁、對蝦不健康活動力弱等情況,需要采取上述(1)-(3)步驟,同時減料或停料。

3)陰天或小雨,需要減料。

4)生態系統穩定的情況下,也需要每3-4天補充一次藻類營養劑(氨基酸調水王、硅藻源、碳源一號、速效肥水膏等)、益生菌(高科一號,超級純菌、高效活水菌等)、底質改良劑(水底凈、底改王、強效黑土精、過氧化鈣)等。

5)如果水色過濃,不清爽,使用一次水質凈化產品(水速凈2010、水底凈、底改王等)。

6)如果有藍藻出現,使用藍藻分解精。

7)如果連續幾天出現pH下降、亞硝酸鹽濃度大于0.3mg/L、氨氮濃度大于0.2mg/L,表明對蝦養殖進入了晚期生態系統,需要大量使用過氧化鈣、強效黑土精、水底凈、底改王等處理池塘底質。

6、嚴格控制飼料投喂量

HPNS發生的主因是池塘單位時間餌料投喂量過大和水質調控能力不能從根本上緩解池塘的環境脅迫,導致養殖對蝦有害理化因子和條件致病菌的脅迫,也容易產生有毒藻類;同時,有害理化因子脅迫容易導致病毒、細菌等病原的感染,也會使非致病性病原在對蝦體內繁生而轉為致病病原,病原感染又降低了對蝦對環境脅迫的抵抗能力。除了降低對蝦養殖密度、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提高養殖環境容納量(益生菌、藻類、理化水質改良劑、植食性生物如魚類、換水等)等外,還需要嚴格控制餌料投喂量,遵循少投餌料和延長養殖時間的原則。舉例來說,在封閉式養殖池塘中,按照傳統養殖技術,如果投放生長快蝦苗5萬尾/畝和餌料系數1.2計算,養殖60-80尾/kg,養殖時間約70天,每畝投放餌料約600kg;如果投放相同密度的普通蝦苗,養殖到70天,每畝投放餌料約300kg;為了緩解池塘的環境脅迫,在養殖過程中,應該在100天內投放餌料總量為600kg,而不是70天投放餌料總量600kg,無論是生長快的品種還是普通品種,600kg的飼料需要100天投完,而不70天投完,要達到這個要求,養殖生長快的品種只能降低種苗放養密度。封閉式養殖模式和高位池養殖模式調控水質的能力不同,封閉式養殖模式因不具有排水能力,水質調控能力比較弱,高位池因具有全天候換水能力,水質調控能力比較強。即使同樣是高位池養殖模式,不同面積的池塘調控能力也相差較大,面積越小,水質調控能力越強。因此,不同養殖模式、同一養殖模式不同養殖面積水質調控能力不同,投放苗種的數量也就不相同。餌料過量投喂(包括對蝦密度大所導致池塘單位時間單位面積餌料投喂量)是池塘環境脅迫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天氣變化的情況下,生態系統不能有效控制條件致病菌和有害理化因子,更應該控制餌料的投喂。

7、測水調水

一些水體理化指標代表著對蝦環境容納量的臨界值,也與池塘養殖生態系統短時間由中期生態系統進入晚期生態系統的標志。其實,在中期生態系統的維持中,主要防止因天氣變化和藻類多樣性降低,導致短期進入晚期生態系統,此時水體理化因子的監測,為通過調控水質技術和控制餌料投喂量預防HPNS提供科學依據。

表3 測水調水水體理化指標

測定指標

正常范圍

必須采取措施的閾值

測定周期

pH

8.2-8.8

﹤8 或﹥9或日波動0.5

2次/天

DO

3-6

﹤3

2次/天

氨氮

0-0.1

﹥0. 20

1次/天

亞硝酸氮

0-0.1

﹥0.20

1次/天

H2S

0-0.01

﹥0.015

1次/天

余氯

0

﹥0.1

1次/5天

鹽度

按蝦種和季節定

 

1次/5天

透明度

30-80

﹥80或﹤30

1次/3天

總堿度

80-160

﹤60

1次/7天

總硬度

 

 

1次/7天

總磷

100-300ppm

﹥300或﹤50

1次/15天

可溶性鈣

20-50

﹥100或﹤10

1次/15天

水體弧菌量不超過1000數量級是比較理想的菌相。如果超出范圍可采取如下措施:

(1)低劑量消毒劑(不傷有益活性藻類)(如除臭顆?;蛩厩?號)殺滅弧菌后,消毒劑使用后一定要及時(2-3小時內)使用一遍底質改良劑(水底凈、底改王、過氧化鈣),24小時內補充有益微生物(高科一號或超級純菌、EM菌王,高效活水菌等)和培養藻類(氨基酸調水王、硅藻源、碳源一號、速效肥水膏等)。迅速培育有益微生物和多樣性藻類,迅速提高水體總菌含量,抑制弧菌反彈。

(2)減少飼料投喂量,加大換水量。之后采取補充有益微生物(高科一號或超級純菌、EM菌王,高效活水菌等)和培養藻類(氨基酸調水王、硅藻源、碳源一號、速效肥水膏等)措施。(建議高科一號+碳源一號+氨基酸調水王或者超級純菌+硅藻源+速效肥水膏)。

(3)乳酸菌、酵母菌等腸道有益菌發酵飼料12小時以上,或者利用高科一號或者超級純菌拌飼料連續投喂一周以上,抑制腸道內弧菌繁殖。

8、藍藻等有毒藻類的處理

 藍藻等有毒藻類是對蝦HPNS發生的原因之一,防控藍藻等有毒藻類發生也就成為防控HPNS的重要手段。

1)源頭控制

(1)養殖前,池塘要徹底清淤消毒,殺滅池塘中的藻類。

(2)監測養殖水源水質,避免引入藍藻、甲藻等有害微藻占優勢的水源。

① 水源顏色異常時(藍綠色、棕紅色、水體泡沫多等)不進水。

② 水源需經過濾、沉淀、消毒后再使用。

2)養殖池塘中優良微藻的培養與維護

(1)養殖過程每隔7天~10天定期消毒(除臭顆?;蛩厩?號)、施用芽孢桿菌(高科一號,超級純菌、高效活水菌、EM菌王等)和多種培養藻類調水劑(氨基酸調水王、硅藻源、碳源一號、速效肥水膏等);

(2)養殖過程出現水色太濃、微藻繁殖過多時施用高科一號、超級純菌;養殖過程出現水體泡沫多、微藻繁殖不良時施用高科一號或超級純菌,同時使用水底凈、強效黑土精、底改王、過氧化鈣等底質改良劑。

3)養殖池塘中藍藻等有害微藻的控制

發現顫藻、微囊藻等有害藍藻數量增多,達到1×105個/毫升時,采取以下措施:

①適量換水;

②施用底質改良劑改良底質如水底凈+強效黑土精;

③施用絡合劑如應激誘食康+解毒護水王緩解對蝦應激;

④施用高濃度芽孢桿菌和高濃度光合細菌如高科一號或者超級純菌控制藍藻的繁殖,若藍藻數量較多,可相隔3天左右再施用,重復2~3次;

⑤施用無機營養素或者液體復合營養素培育新的優良微藻;

⑥施用藍藻分解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