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服務
在漁業科技入戶工程中,經常發現一些養蟹戶不注意加強秋季河蟹的養殖管理,造成河蟹脫殼不遂,體質較差,規格偏小,死亡率上升,嚴重影響經濟效益。依據歷年經驗及養殖實際情況,總結出了提高秋季河蟹成活率的七條措施,以供廣大養殖戶參考。
一、加強對水質的調控管理:一般每周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3-1/4,注意溫差不要超過2度,一般每隔10-15天使用一次生石灰,適時開啟增氧機械,促進有機物分解礦化,排除有害氣體。在機械增氧的同時,配合使用“粒粒氧”等底層增氧措施,根據池塘底質污染情況,選用合適的調水、改底產品,改善水質狀況,使水質處于“肥、活、嫩、爽”的狀態。 還可施用如施用復合光合細菌,EM菌王,氨基酸調水王,水藻激活素等微生態制劑,來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種群數量、生長、繁殖和危害程度,并分解水中有害物,增加溶氧。
二、保持池塘水草合理的種類和數量:河蟹養殖池塘的水草一般以伊樂藻和輪葉黑藻為主,同時伴有自然生長的野生水草如黃絲藻、馬來眼子菜、聚草等,養蟹池應以沉水的苦草、輪葉黑藻、伊樂藻和浮水的水花生相結合。正常的水草覆蓋面應占水面的40-60%,整個池塘中的水草還要求分布均勻,密的地方應清除一部分,稀少的地方應補栽一部分,同時水草與水草之間應間隔分布,留有空隙,以便陽光直射池底,增加溶氧、促進河蟹生長。
三、加強對餌料投喂的管理:秋季前期可增加投喂次數和數量,每天2-3次,選用優質的飼料,后期適當減少投喂次數和投喂量。 餌料投喂時要看天氣、水色、水質、河蟹的活動情況,靈活機動掌握,還應遵循 “定時、定位、定質、定量”的“四定”原則,少量多次,勤投勤喂。
四、適時投放螺螄:秋季是河蟹攝食螺螄的高峰期,要及時補足螺螄。一般畝補放螺螄120斤。
五、及時捕撈出售成熟蟹: 俗話說:“西風起,蟹腳癢。”每年9-11月,都有一批河蟹由“黃蟹”脫殼成為“綠蟹”,性腺成熟,進入其生命的最后階段。凡是腳癢要逃跑的,因已成熟,體內滲透壓升高,不能適應淡水低滲透壓環境,大部分會自然死亡,所以要及時捕撈出售已經性成熟的河蟹。
六、加強對病害防治的管理:秋季是一年當中病害流行的第二個高峰季節,采取“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積極措施,可依據水色、水質等情況施用生石灰等,調節水體pH值,有利于河蟹對鈣質的吸收。 在餌料中應適當添加光合細菌、飼料酵母,各種酶制品等微生態制劑抗菌素,以提高河蟹的抗病能力。
七、加強對巡塘的管理:堅持早晚尤其是下半夜巡塘,注意觀察河蟹吃食情況和水質變化情況,及時撈出浮于水面的腐爛水草,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解救。